哈爾濱站,久負盛名,哈爾濱當?shù)氐睦先朔Q它為“老站”。目前,現(xiàn)有站舍正在拆除并被新設計的站舍所取代,再現(xiàn)中東鐵路時期的建筑風格。這座始建于1903年的站舍曾是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,雖歷經(jīng)百年,發(fā)生在“老站”的故事卻讓人難以忘記。
站舍“變臉”見證百年滄?zhèn)?/p>
1898年7月6日,清政府與中東鐵路公司簽訂《東省鐵路南支線合同》,決定正式鋪設南支線(哈爾濱至旅順),與干線(滿洲里至綏芬河)中間的哈爾濱接軌,其接軌點就在今天的霽虹橋內。
1899年10月,開始由接軌點向南鋪軌,設立車站。站舍是一座臨時搭起的小房子,作為站長室、電報室和行車人員休息室。沙俄擅自將車站稱為松花江站,但遭到中國人反對。因當時這一帶地名叫秦家崗,中國人稱它為秦家崗站,直到1903年才改名為哈爾濱站。
1901年,在現(xiàn)一站臺南端建起一棟平房站舍,其中設置了候車室。此后,又在該站舍旁建起一幢二層小樓,候車室遷入。起初旅客并不多,據(jù)《哈爾濱站志》載,這里每天接發(fā)客車6對、混合列車3對,日均乘降旅客185人。
1903年,新站舍開工興建。1904年2月,日俄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在建站舍變成俄軍臨時兵站,窗戶被木板釘死,大廳內搭起3層大通鋪,供開赴前線的俄軍士兵休息。1905年,日俄戰(zhàn)爭結束,新站舍竣工并投入使用。同年,中東鐵路總工廠電站開始向車站供電,車站夜晚燈火通明。
新站舍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,中央大廳寬敞明亮,左側為一、二等候車室和餐廳,右側為售票室、三等候車室。后又增建了貴賓室和四等候車室。
1935年,日本收購中東鐵路后,哈爾濱站(以下稱“老站”)被日本人管轄;1936年12月,改用日本時間;1937年10月,改名為“哈爾濱驛”,車站主要崗位由日本人擔任。以1938年為例,車站管理人員30名,日本人23名,中國人僅7名,大都干著繁重的工種。
新中國成立后,“老站”煥發(fā)出新的活力。1951年,“老站”新建軍人、母嬰候車室;1956年增建售票廳。上世紀50年代后期,候車室旅客晝夜擁擠不堪,有關部門拆除老站舍,原址再建。1960年5月16日,新站舍破土動工,由天津大學專家設計,模仿北京站設計。然而,1961年國家經(jīng)濟困難時,兩翼配樓建成后,主樓停建。因車站主樓空缺28年,被外地人戲稱:“哈爾濱一大怪,候車室兩邊蓋!1972年5月,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乘火車離開哈爾濱,在晝夜搶建下,車站在主樓空缺處建起一道“藝術柵欄”。1986年4月,主樓工程破土動工,1989年10月1日竣工,車站總建筑面積大于老站舍16倍。此后,高架候車室,第四、第五站臺等相繼建成,“老站”以嶄新的容貌呈現(xiàn)在國內外旅客面前,直至現(xiàn)在。
過往客車成為站內一景
中東鐵路運營初期,全線共有104個站,“老站”是唯一的一等站,也稱總站、中央火車站。由于中東鐵路軌距與俄國鐵路軌距一致,俄國列車可“長驅直入”到這里。如1901年3月,俄國海參崴至哈爾濱通車;1903年7月,俄國莫斯科至大連通車;1906年3月,俄國伊爾庫茨克至哈爾濱通車……
當時的客車與現(xiàn)在不同,除有普通旅客列車外,還有郵政列車和混合列車。郵政列車掛有臥鋪車,一、二、三等客車和餐車,實行對號入座。郵政列車行程遠,如由滿洲里至俄國海參崴,全程需走行56小時。那時有國際鐵路臥車公司機構,管轄一定數(shù)量的臥鋪車,單獨售票,車廂分為一、二、三等,因車內裝飾豪華,票價高出中東鐵路臥鋪車1倍。
混合列車是低等級的旅客列車,掛有不對號的一至四等車和餐車。這種列車在安達、哈爾濱、綏芬河之間運行。此外,還開行哈爾濱至阿城、香坊等站的短途列車。
客車車廂多為美、英、俄等國制造,分為一至四等車廂。車體為鋼骨架木結構,長18米,定員44人,每列編組4至6節(jié)車廂。除少數(shù)一、二等車廂設施豪華外,多數(shù)車廂設備簡陋,冬季燒火爐供暖,夜間照明點蠟燭。1916年,車站開始使用蓄電池燈,但未普及。長途旅客列車掛有餐車,只供應西餐。
1904年2月以后,每天早晚,“老站”都會出現(xiàn)一列有著少量車廂的豪華專列,是中東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的通勤車。他的豪宅位于現(xiàn)香坊站的“白毛將軍府”,院內有鐵路線通車站。他每天在院內登上火車,到“老站”換乘四輪馬車,沿現(xiàn)松花江街到大石頭房子(現(xiàn)哈爾濱鐵路局辦公大樓)上班。
反日標語威懾敵膽
1933年5月1日,“老站”站前的偽滿洲國建國紀念碑上,出現(xiàn)了一條用紅色油漆書寫的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”的大字標語。此事令全市民眾拍手稱快,并轟動全國,令日偽當局驚慌失措。書寫標語的人就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地下黨員張進山,哈爾濱市反日會成員、中東鐵路總工廠工人柴好和哈爾濱市電車工人楊兆順。
1933年,五一國際勞動節(jié)前夕,他們三人在張進山處召開秘密會議,商議搞一次反日活動,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(jié)。經(jīng)商定,他們采取書寫反日大標語的方式,以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,狠狠打擊日偽統(tǒng)治者的囂張氣焰。開始,他們決定將標語寫在道里同發(fā)隆商場大樓上(原市政府大樓),或寫成條幅掛到秋林洋行的大樓上,反復考慮,總覺得這些地點不夠顯眼。最后,他們商定將標語寫在“老站”站前的紀念碑上。
4月30日凌晨2時許,三人趕著租來的馬車,趁著夜色來到站前偽滿洲國建國紀念碑下。柴好負責放哨,張進山左手提油漆桶,右手拿刷子,雙腳踩在楊兆順肩膀上,楊兆順挺起身來,兩人身高加起來近4米高。張進山一邊寫,楊兆順一邊往下蹲,兩人配合默契,用紅油漆將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”八個大字寫在紀念碑上。然后,他們跳上馬車,迅速撤離了站前廣常
天亮以后,站前一片嘩然,市民、旅客爭相目睹,暗自稱快。日偽當局驅趕人群,緊急處理。由于標語用紅油漆書寫,一時難以除掉,他們只好用白布將紀念碑裹嚴,弄得狼狽不堪。此事迅速傳遍全國各地,令中國人歡欣鼓舞。
本文圖片由王寶濱提供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載內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